中油三接原址外推 推不掉的隱憂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 蔡雅瀅
2021/05/14

政府為拆解藻礁公投,提出中油三接原址外推方案,將防波堤外推455公尺至離岸1.2公里處,號稱:不浚挖、不填地;工期延後2年半、預算增加150億元。然原址外推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桃園大潭位於台灣海峽狹窄處,受地形影響海象條件惡劣。東鼎公司曾以風速10m/sec、波高大於1.0m、能見度大於1英里之條件分析,全年可營運天數約僅191天;其中,冬季風速超標的頻率佔46.1%、波高超標佔54.92%。中油曾較寬鬆之風速12m/sec、波高1.5m及相同能見度條件分析,全年可營運天數約249天。去年3月、11月工作船兩度擱淺,6、7、8、9月5度逃到台北港躲風浪,更印證大潭海象不佳。若重視能源安全,更應慎選接收站場址,而非堅持在空污(冬)季海象惡劣的大潭開發。

 

農委會委託中研院的計畫,曾建議將「觀新藻礁野保區」擴大為「南桃園藻礁野保區」,並將大潭劃為核心區;該報告指出外海3公里處有一個穩定的海流經過,形成封閉流場,一但流場改變,將會對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建議將保護區劃設範圍往海延伸約4公里。而三接外推方案,仍位於建議劃為保護區之範圍內,在該生態敏感區興建45公頃的碼頭、防波堤,必將改變生態環境,不太可能像政府宣稱的對生態無影響。

 

政府宣稱不浚挖、不造地,卻要多花150億元,工程越少、花費越多,應說明經費編列的合理性,而非趁機浮編。而該筆預算與其用在生態、能源、漁民生計多輸的外推方案,不如用在推節能或選址適當的再生能源,更有助能源轉型。

 

目前三接工程已施作到政府宣稱「不填地」之位置,是否會確實停下海事工程?值得觀察。而建港後必然產生突堤效應,過去曾規劃淤積區疏浚,日後是否會藉由疏浚工程事後浚挖?亦值得觀察。

 

三接原訂2025年12月底全部完工,中油原稱可在2022年10月先行部分供氣,但歷經3死4傷的工安事故、2度擱淺、至少5度逃到台北港,工程應早已延宕,今年3月的資料,亦已改記載於2023年開始部分供氣,政府宣稱外推方案將延後2年半,於2025年6月開始供氣。應說明多少時程是先前工程延宕所致?不能全賴給藻礁。及2025年6月是全部完工?或者仍為部分供氣?初期供氣量多少?

 

此外,浮動式接收站快則2年可完工,常被作為正式接收站完工前的因應方案。政府以遷址需時過長為由,不願評估遷址,但外推方案增加的時間,較浮動式接收站更久。與其多花2年半,在不安全又破壞生態的大潭原址外推,何不盡早遷到較安全且無生態爭議的場址,並在安全場址用浮動式接收站,縮短施工時程。

 

政府聲稱過去未提外推方案,係因大潭外海原有風場,其後風場因飛安問題退場,而可提外推方案。惟外推方案既然仍在原環評開發基地範圍,與風場並未重疊,政府的說詞是否可信?實屬有疑。而大潭外海的風機因飛安問題退場,三接外推方案緊鄰該址,亦應提出飛安評估資料。

 

三接原址外推,並未化解生態及能源安全疑慮,盼政府早日提出遷址方案,才能真的創造多贏。

 

(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

本文投書刊於蘋果日報三接原址外推 推不掉的隱憂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 蔡雅瀅
關鍵字
#大潭藻礁不要說再見
#守護國土山林
#環境政策與法律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能源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