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漁民早在許久之前,就已經有觀察到白海豚,但是台灣白海豚直到2002年才有科學文獻紀錄,在2015年正式發表為印太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亞種。此亞種分布在台灣西部沿海,離岸三公里內的狹長水域。台灣白海豚於大型河口區域以及水深五到八米水域最容易被發現,也曾經於水深一米處發現牠們,除了被人工挖深的航道之外,水深超過二十米的水域並不常見到牠們。台灣白海豚的分布範圍北起桃園大潭,南至台南安平。
使用標放法分析2007年到2010年所收集的相片辨識資料結果可知,2010年度族群數量估算最高,為74隻個體。之後得到的年度族群量從71隻(2011年)到67隻(2012及2013年),意味著台灣白海豚的族群量正在下降。使用貝氏推論來進行標放法族群統計分析,初步結果也顯示,從 2010 年到 2018 年白海豚族群數量有減少的趨勢。
針對誤捕致死及棲地流失這兩種不同的衝擊來分析族群存續力,所得到的結果亦指出,台灣白海豚的族群數量軌跡呈現下滑。在這個族群數量不斷下降的種群中,個體數量已經少於75隻,而現有的已知威脅並沒有減少,同時新的威脅還在增加,所以台灣白海豚這個亞種長期以來一直被紅皮書列為極度瀕危物種。[J1] [GB2]
台灣白海豚的威脅
漁業活動
將近 60% 的台灣白海豚有因人類活動而受重傷的證據,超過 31% 的個體被拍攝到身上攜帶漁具,或身上有可能因漁具而受傷的痕跡。單層及三層流刺網是漁民主要使用的漁具,在整個海豚棲息地中有上千張流刺網。
因開發而導致棲息地劣化和喪失
台灣西海岸人口密度高,近百年工業化的速度相當快速。僅僅在 1995 年至 2007 年間,因為漁港、工業發展、發電廠、其他人類活動,以及為了要控制海岸線的洪水和侵蝕而改變海岸線,導致20% 的台灣白海豚棲息地消失。為了因應農業和住宅用地的需求,在沿海建造多用途工業區,直接減少和破壞海豚的棲息地。
河口淡水注入減少
為提供農業、工業、發電和家庭用水,大部分台灣西海岸的主要河川已在上游被挪用,主要河口的淡水注入減少可能會導致獵物資源減少,進而影響台灣白海豚。
化學汙染〈空氣、水、土壤〉
與台灣白海豚棲息地接壤的海岸上有各種各樣的工業建築,包括石油儲存設施、石化廠、煉油廠、燃料站和熱(煤)電廠。此類設施將污染物排放到空氣、水和土壤中。一項模擬台灣白海豚體內多氯聯苯累積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相比較,很大一部分的白海豚所負擔的多氯聯苯,已經超過對免疫功能影響的閾值。這些海豚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受到許多其他威脅的抑制,這真是非常令人擔憂的現象。2013報告指出,至少 37% 的台灣白海豚表現出皮膚異常病變的狀況,這表示它們可能已經表現出免疫缺陷的跡象。此外,有不尋常的大比例的白海豚,出現嚴重脊椎異常。
噪音
水下噪音在過去幾十年間逐步增加,使得全世界對海洋生物的關注亦日益增長。對於台灣白海豚來說尤其如此,牠們在台灣西部繁忙的水域中,受到許多人為聲音的影響,包括來自船隻、軍事演習、震測研究和衝擊式打樁的聲音。其中有些聲源是極度吵雜,並且會造成潛在傷害。一項針對台灣白海豚棲息地內,兩個樣點的水下聲景研究表示,儘管台灣西部的航運強度相對較高,但這兩個地點的大型船隻產生的噪音,似乎與海豚的哨叫聲頻率沒有太多重疊,重疊範圍至多 6 kHz,產生更高頻率噪音的船隻對聲景沒有太大影響。
其他威脅台灣白海豚的開發案
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可能是所謂的“千架風機”計畫,該項目計劃在2035年之前,在台灣西部的淺海沿岸,安裝超過 1000 支新的風力發電機。這個龐大的風電群,旨在減少台灣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然而諷刺的是,台灣白海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豚之一,而該開發案場址就位於牠們的棲息地上。
此開發案帶來大量的施工噪音,與風機安裝和維運相關的船隻交通也隨之增加,干擾當地漁業活動,並進一步減少原本就已經很侷促的台灣白海豚棲息地。範圍廣闊的風場也可能導致近岸海豚棲息地的刺網漁業增加,因為漁民的近海漁場被風場取代,這將使漁業的現有威脅被擴大,並可能加速族群量下滑。截至 2021 年 7 月為止,開發商甚至連微薄的法定環境影響減輕義務都不願履行,而政府機構也沒有展現出執法的意願及能力。
擴大現有石化設施和發電廠的計劃還是繼續有增無減,幾乎沒有考慮到白海豚,這與其他更多的重大引水工程、新的發電廠和商業港口開發的規劃相似。台灣的能源目標包括:將大部分以煤為燃料的能源發電,轉換為使用液化天然氣 。這意味著擴大現有工廠,以及開展兩個新的開發案:
(1) 擴建台中港,以容納新的天然氣發電廠及接收站,這將影響原本範圍就已經大幅縮小的大肚溪出海口,而這裡觀察到台灣白海豚的密度是最高的。
(2) 在桃園縣沿海水域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毗鄰獨特而敏感的藻礁地區,且最近有目擊到台灣白海豚的紀錄。
台灣白海豚顧問小組
在2007 年 12 月,海洋哺乳動物學會於開普敦舉辦雙年會,在這個會議上,成立了一個國際工作團隊,以識別、描述並幫助解決台灣白海豚的威脅。十年後,在哈利法克斯舉行的雙年會上,台灣白海豚顧問小組( TWDAP) 成立,由大約 20 名國際和台灣海洋科學及保育專家學者所組成。TWDAP 召開了多次科學研討會,並拜會台灣各級政府單位,支持並提供建議給台灣的保育團體,並向其他機關團體及於國際會議中報告台灣白海豚的現況。
政府回應
雖然政府偶爾會表現出興趣和擔憂,但每一次都伴隨著對白海豚的額外威脅。例子包括:
新的開發案:雖然政府於 2011 年撤銷了一個大型石化廠,該廠本應開發白海豚棲息地中的土地,但許多其他可說是具有同等影響力的開發案,正處於不同的規劃施工階段,上述的風能和液化天然氣能源計畫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臨界棲地:基於十年主要未經同僚審查的研究,政府於 2020 年 9月公告了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其範圍反映大部分台灣白海豚目擊點,但卻排除了大部分已知的海豚棲息地,而且令人費解的是,未將離岸 50 m 以內的所有水域納入本次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公告範圍。
漁業:地方和中央政府為減輕刺網漁業的影響,採行了許多政策,包括買斷計劃、船舶尺寸限制,以及鼓勵漁民使用對環境危害較小的漁具。然而,對於限制離岸 3 海浬範圍水域內拖網捕魚的執法仍然相當薄弱,而政府鼓勵漁民更換漁具的激勵措施亦尚未產生重大影響。
專責的海洋機構:2018 年,一個新的台灣政府機構,海洋委員會成立。該委員會的海洋保育署 目前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負責保育海洋生物,保育台灣白海豚是其業務之一,也是其重點業務。
美國瀕危物種保護法列名:經過環保倡議團體的請願,自 2018 年 6 月起,台灣白海豚被美國瀕危物種保護法列為瀕危物種。但有鑑於台灣白海豚並不出現在國際水域,也不出現在美國管轄的水域範圍內,此次列入名單的影響有限。
台灣白海豚復育計畫
2019 年 8 月,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和社團法人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籌辦了一個國際研討會,目的是產出台灣白海豚復育計劃,明確列出需要採取的行動方案,來阻止台灣白海豚減少,且促進牠們族群量回復。包括科學家、保育政策專家、台灣非政府組織和海洋保育署 的代表在內, 共16 個團體共同參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的西安大略大學進行為期 4 天的研討會,制定以科學為基礎的復育計劃。
台灣白海豚復育計劃工作坊參與者
建議立即執行的行動方案
以現有的知識來說,有充足的證據及理由應立即採取以下六項行動:
1. 禁止在台灣白海豚棲息地使用刺網和三層刺網
2. 任何新的開發案及其相關的影響,都應遠離台灣白海豚棲息地
3. 為船隻劃設強制性路線和船速限制,以減少台灣白海豚棲息地的噪音和船隻撞擊的風險
4. 減少汙染(空氣、水、土壤)
5. 增加自然河川逕流量
6. 建立法規以限制台灣白海豚棲地人為水下噪音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