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海洋!真正可怕的是麻木不仁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零廢棄研究專員 孫瑋孜
2018/10/05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cArthur Foundation)」之科學家預計,於2050年海中塑膠的總重量將大於所有魚類的重量。

在聽到這個預測時,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在2015年6月26日擱淺於台中港區的短肢領航鯨「小梧子」,當時經成大團隊搶救數天後依然不治,臨死前還吐出了一個塑膠袋。死後解剖發現其胃部竟滿滿都是廢塑膠,包括食物零食包裝以及黑色大塑膠袋等等。小梧子顯然是腸胃道塞滿了不能分解的塑膠而活活餓死的。

圖一、2015年於台中港附近擱淺的短肢領航鯨「小梧子」與解剖發現胃中的塑膠。

在台灣,所有的鯨豚都屬於保育類動物。許多鯨豚掠食是靠有如聲納般的系統定位其餌食,然而竟然還會吃進這麼多塑膠,可見海中塑膠廢棄物嚴重氾濫,塑膠汙染問題十分嚴重。

台灣沿海幾乎每年都會發現擱淺死亡之鯨豚胃部塞滿塑膠,而去年一位漁民更拍到一隻鬼頭刀肚裡也幾乎都是塑膠碎片。國外與國內的研究更都發現小如貝類的動物體內也含有直徑小於5mm的「微塑膠」。環保署環檢所也在今年9月25日發表辛苦數月得到的結果:不論是自來水、地下水、海水與沙子中多少都含有或多或少的微塑膠(注一)。這些發現再再證明了我們現今活在一個塑膠嚴重氾濫的時代。

塑膠固然為現代社會帶來許多便利,然而過多「非生活必須」的塑膠產品,玲瓏滿目吸引大眾目光,卻往往在一時衝動購買後,沒使用幾次便淪為塑膠廢棄物。身為消費者應該睿智判斷哪些塑膠製品是「必須的」,哪些是「不必要買」的。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塑膠生產量呈指數上揚的世界中:2014年全球塑膠生產量是50年前(1964年)的二十倍(如圖二)(注二),而未來由於石化業者生產塑膠所得利潤比生產石油還多(注三),勢必會投注更多成本於製造塑膠。

 

圖二、2014年全球塑膠產量(311百萬噸)是1964年(15百萬噸)的20倍。

在這不折不扣的塑膠世代,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致力於推廣「零廢棄」與「塑膠源頭減量」——畢竟若您一到家發現淹滿了水,一定是先趕快把水龍頭關掉,而不是先撈地上的積水。我們協會不但與其他九個NGO及環保署各部會組成「海廢共同治理平台」,為各種一次性塑膠(吸管、免洗餐具、手搖杯等)擬定逐漸減少使用的政策期程;同時在9月28日更包場了於華山光點戲院全台

首映的「塑料王國」,同時王久良導演亦參與映後座談。

圖三、王久良導演(第一排左二)映後座談後與現場觀眾以及協會工作人員合照。

於2018年7月中,協會研究專員也與澎湖當地志工做了全台灣第一場的「海廢品牌調查」,在舉辦「世界最美麗海灣嘉年華」的前兩個月,調查並記錄了澎湖西嶼、花嶼和鳥嶼三地的海邊廢棄寶特瓶品牌,發現在所有廢寶特瓶中(三場加總超過三千個寶特瓶)有八成左右是中國品牌,其中排行第一的品牌是「康師傅」,而「娃哈哈」與「農夫山泉」緊追在後。本會零廢棄與減塑專員將在今年12月於澎湖再做兩次品牌調查,接著將與香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一同向這些企業發出共同聲明,要求其負起企業延伸責任,包括鼓勵回收、重新設計產品包裝等作為。畢竟這高達八成的廢寶特瓶並不是台灣或澎湖居民丟棄的,要解決這麼嚴重的問題,還是必須與源頭企業斡旋。

圖四、2018年7月13日於澎湖鳥嶼揀拾並依品牌分類的廢寶特瓶

 

結語、

王久良導演在9月28日的首映座談會時表達他的心聲:「真正可怕的是麻木、視而不見!」,再看看我們的環境,人類已經沒有繼續「視而不見」與「麻木」的本錢了。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乃至聯合國第三屆環境大會(UNEA3)中,不約而同以「塑膠污染」為主題。當「塑料王國」不再進口廢塑膠後,台灣的廢塑膠進口量暴增為去年同期的2.6倍。為了我們與後代的未來,本協會將從各個面向,競競業業地透過環境教育、活動與國際倡議,一點一滴地為台灣的環境努力作出改變。同時一個協會的健全運作,靠的不只是零星的大筆捐款,更重要的是各位的定期定額捐款——您可以把每月薪水的百分之一,當作您為了自己與後代子孫能夠有更好的環境的一筆投資;而我們團隊將盡全力不讓您失望。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零廢棄研究專員 孫瑋孜 敬上

 

注一: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8739

注二:“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 report: Fueling Plastics

注三:https://e-info.org.tw/node/214246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零廢棄研究專員 孫瑋孜
關鍵字
#永續綠色生活
#零廢棄 塑料王國 海洋垃圾 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