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膠進口失控—PLASTIC not only CHINA
─ 王久良:這部片帶來的效應是我始料未及的!
(● 2018/9/28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CNEX電影公司合辦《塑料王國》包場座談)
*在2017年七月正式實施「綠籬行動計畫」的中國,已經完全杜絕它國的廢塑膠輸入。
*自2018年一到七月,台灣進口之廢塑膠已增長到去年同期的2.6倍以上。
在2017年七月全球減塑會議中,與會的有加州柏克萊回收中心的成員,以及一位華裔的NGO工作者;而這兩者剛好代表了這龐大消費/供應鏈兩端的角色:美國回收中心成員將無線追蹤器放在將送往回收的巨大塑膠立方塊中,一路追蹤至香港,再從香港進入中國。而華裔的NGO工作者則鉅細彌遺地描述這些來自北營國家(Global North,泛指收入條件佳的歐美等國)的塑膠垃圾在廣州省的兩個回收廠是如何分類、加熱處理與重新造粒。
(● 王久良導演親臨《塑料王國》包場座談,與觀眾互動)
[塑料王國 - Plastic China]
而在王久良導演的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中,可看到分類工人們在貨真價實的「塑膠垃圾山」中徒手將不同的塑膠分類成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其實這些工人個個身懷絕技:有些廢塑膠他們看一眼或摸一下便知道是屬於哪類塑膠,再難分辨些的,就點把火燒一下,聞聞那煙的味道—分類錯誤的機率幾乎等於零。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各位也將看到他們及其子女的生活環境:在垃圾堆中鑽隧道玩耍、撿拾還沒開封過的塑膠氣球自己玩、用沒價值的塑膠廢物代替柴火燒來煮飯、在製造再生粒料的鐵皮工廠中以污水洗臉...無形之中這些孩子從小就接觸了燃燒聚氯乙烯(PVC)會產生的戴奧辛,以及各種添加於塑膠中的有害物質—重金屬鉛、塑化劑、溴化阻燃劑等等;這些有害物質具有阻礙孩童智力發育、增加過動症與性早熟等特性,讓筆者看到這裡著實為這些孩子捏把冷汗。
(● 王久良導演表示,我不反對塑料回收,但我反對以這麼低劣又不友善環境的方式處理!)
[當 Plastic Not Only China.......]
而在2017年七月,中國也正式向WTO宣布不再進口含廢塑膠在內的四大類廢棄物,但故事不會因此而結束:首先受害的就是片中這些塑膠回收再造粒料的勞動者—在受塑膠毒害多年後又將面臨失業;同時這些廢塑膠無法輸入中國後,將轉而輸入到泰國、越南等國家,台灣也是第一線的受害者,如此一來,同樣降級回收,回收後塑膠原粒本身便內含有害物質的問題不會被解決。只是換了另一批受塑膠毒害的工人罷了。
這些犧牲健康以賺取生活開支的回收塑膠再造粒的勞動者,以及更前端的拾荒者,其實解決了大部分的廢塑膠問題,功不可沒;然而在王導演2011年的作品「垃圾圍城」中,呈現了拾荒者普遍受到社會歧視,而當時從四川、安徽等其他省份到北京市週遭四、五百個垃圾掩埋/堆置場中撿拾可回收廢棄物的拾荒者在北京市2013年舉辦世界園林博覽會前,卻全部被驅逐出北京,為的只是讓這座城市表面看來光鮮亮麗。王久良導演在「垃圾圍城」與「塑料王國」兩部作品中,都顯露了他對於這些基層弱勢者的關懷與憂慮。
(● 協會在映後致贈導演由我們夥伴手工自製的廢牛仔褲購物袋)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看完此片,也請各位在消費包括塑膠的任何產品時,先思考三分鐘,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些產品?會用多久? 過度的消費主義並不會讓我們更快樂,只會製造出更多的受害者—包含我們自己以及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