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加嚴進口廢塑膠的限制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研究員 孫瑋孜
2018/07/31

請加嚴進口廢塑膠的限制

孫瑋孜/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零廢棄研究員

  (● 本文作者 孫瑋孜 / 零廢棄研究員)


  今年震驚全世界的新聞之一,應該就是中國禁止輸入含廢塑膠等4類廢棄物了。禁止輸入廢塑膠的原因之一是回收廢塑膠再造粒,原本就是可能污染環境的產業,其次更是因為許多地下工廠缺乏適當設施,對環境與勞工健康影響甚鉅(王久良導演的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中對於地下工廠勞工用燒塑膠聞味道的方式區分種類,以及孩童在廢塑膠山裡玩耍等畫面,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中國終於決定不再進口廢塑膠。
  
  這些之前輸入中國的廢塑膠,大多數來自所謂「先進國家」;以加州某「塑膠回收中心」為例,該中心收集廢塑膠後,並非在當地從事回收,而是運上貨船,載到香港之後,再運至中國各地的塑膠回收工廠。而中國拒收這些廢塑膠,其實對先進國家反而是個發展回收產業的契機──自己國家產生的垃圾自己做回收,還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然而他們卻不這麼想──中國不收怎麼辦?那就運到其他國家吧!有的運到波蘭,有的到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那麼台灣的情況如何呢?
  
  在台灣,廢塑料是環保署公告的「產業用料」,進口者無須申請輸出或輸入;經筆者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網站查詢「塑膠廢料、剝屑及碎片」,2017年1至5月與2018年1至5月(以下稱「前5月」),台灣從全世界輸入,以及輸出的總量變化十分驚人──2017年前5月台灣自全球輸入的廢塑膠約為6萬4252公噸,而2018年前5月台灣自全球輸入的廢塑膠則高達16萬2417公噸,是前者的2.53倍;而輸出的情況,2017年前5月輸出量為6萬4252公噸,2018年前5月的輸出量卻僅僅只有2萬6646公噸,剩下去年同期的41%。
   
  更誇張的是,今年成為廢塑膠輸入國的波蘭,在去年前5月完全沒有輸入廢塑膠至台灣,但今年到前5月已輸入了135公噸,排在波蘭輸入台灣貨品的第27名,而同樣是苦主的馬來西亞在去年前5月輸入了838公噸的廢塑膠進台灣,而今年前5月已輸入了1473公噸,是去年的1.76倍。最諷刺的是,去年與今年同期相比,從中國輸入台灣的廢塑膠從458公噸增為1744公噸,也就是3.8倍。

  (● 圖解:去年與今年同時期台灣進口與出口廢塑膠的數量差距)

  而在7月26日《The Straits Times》的最新報導提及越南近期將停止發行廢塑膠的進口許可,而馬來西亞政府在24日亦取消了114座塑膠回收工廠的進口許可,這114家工廠將有3個月的改善期,待設備與操作均符合國際標準後才允許繼續進口。在其他東南亞國家都開始防範大量廢塑膠進口所造成的影響時,台灣務必要即時針對廢塑膠進口做品質與數量等限制,而不單將之視為「產業用料」而可以輕易進出口。

  據筆者致電詢問國內合法回收工廠,均表示今年進的廢塑膠並沒有比去年顯著增加,而這情況十分令人憂心。儘管環保署部分官員表示「能進口多少就表示國內有多少需求」,但試問環保署或其他部會有真正追蹤這些多出來的巨量廢塑膠之去處嗎?真的全都進入合法回收廠了嗎?根據環境資訊協會的資料,台灣目前合法登記工廠約9萬家,而地下工廠約13萬家;而且地下塑膠回收工廠火災等意外的事件更是經常發生。這多出來的廢塑膠,會不會大量流入設備不齊全的地下工廠呢?
  
  在此呼籲,環保署等相關部會應確實追蹤進口廢塑膠的流向;倘若真的進入地下工廠,屆時恐成為《塑料王國》的台灣版。同時也懇請環保署加強對廢塑膠進口的品質管制,而不是所有類別的廢塑膠都可以輕鬆進口。而在國內積極推動減塑政策的此時,更不應該增加廢塑膠的輸入,因為回收塑膠重新造粒的品質欠佳,這種降級回收的粒料製成良莠不齊的塑膠產品後,減塑的漫漫長路必將更窒礙難行。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研究員 孫瑋孜
關鍵字
#廢塑膠
#永續綠色生活
#減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