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伶
蘇花高要不要蓋?到現在仍無定論,確定的是,這個議題又將隨著選舉季節被炒作一番,所有的政治表態都有一個詳細的衡量過程。當然,選票第一。
最近,花蓮縣議會副議長針對洄瀾夢想聯盟之部分參與成員,一些曾經公開反對蘇花高的東華、花師教授進行污衊與騷擾。讓我們又看到花蓮的地方政治如何撲滅異議聲音所採用的一貫作法,這個作法曾經成功地消滅過反台泥、反消波塊的勢力。在這些一波又一波的挫敗之中,花蓮人驕傲的好山好水,也一點一點在消逝之中。
在許多先進國家、或是以觀光為主要收入的國家,最昂貴的地方就是臨海的住宅區,但花蓮的海岸路一分鐘就兩、三台的砂石車,運載的是中央山脈挖出來的石頭與泥土。在七星潭優美的腳踏車步道上,許多老外認為花蓮最佳衝浪的海灘,卻是垃圾掩埋場,在經過這段陡坡時,大口吸的盡是垃圾的惡臭。許多美麗的海灘,放滿了消波塊。還有,一星期好幾個半夜,從紙漿場排出、瀰漫整個花蓮的廢氣,令人輾轉難眠。
這一切都不禁令人自問,花蓮人為什麼不生氣?
因為,花蓮地處所謂「後山」的發展歷程,對於後來移居的台灣各地人,總以外來者視之。加上地方的就業有限,軍公教人員變成地方的主要白領就業人口。在每個地方環保事件上,先跳出來的總是有一些較有覺醒的白領人口,或是一群隱身久居花蓮的外國人士或藝術家。但這些有自覺的聲音,常常被畫為外來者,或被稱為不知人間疾苦的一群,更甚的作法是:讓這些已發聲的人士,處在被威脅的莫名恐懼之中,因此,很快地就被減弱聲勢。這個貼標籤的過程將環保等同於犧牲花蓮當地貧窮弱勢人口,將階級對立拉出來──白領VS非白領,成功地減弱花蓮環保運動的地方支持力量。
很多人都仍然相信,馬路開了,地方就會繁榮起來。但有誰真的會去問:繁榮了誰?誰付出了代價?真的有繁榮了嗎?多少台灣的鄉鎮馬路拓寬了,就業機會沒見到什麼起色,增加的卻是村民車禍的死亡率。但是,到底有誰真的會去追究這個問題?
遍佈台灣各地的大專院校之所以設立,本就擔負著平衡區域發展、發展地方繁榮的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立足地方,當然就不能視身旁一切如無物。如果地方真有發展的決心,真應該鼓勵更多的教授們走出校園,將研究、教學和地方結合,而不是一一打壓有社會責任感的教授,讓這些人再關回研究室之中。
還有,如果你也發現花東已是台灣僅剩的淨土,告訴你所認識的花蓮人,花蓮要好好愛護,為了花蓮,也為了台灣。
(作者為花蓮師院社教系助理教授,女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