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蠻野心足議題回顧與展望系列~1
網開多面∙生生不息-促成「臺灣西海岸永續漁業推動平臺」
與海洋共生共好
台灣西海岸因地理環境、歷史、人口及開發政策等因素,長期面臨漁業利用、工業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的競合難題,不若東岸的原始、澈藍。近年又增加了勢不可擋的離岸風機開發,使得原本擁擠的海域情勢更加嚴峻,而相對弱勢的海洋生態,以及人們賴以維生的漁業資源便受到嚴重衝擊而瀕臨枯萎;為解決上述問題,身為環境法律團體的蠻野心足運用專長及影響力,於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本會理事長陳憲政律師與多位環團夥伴藉由面見蔡英文總統,將永續漁業議題傳達給最高決策者,遂於會後列管此案,促成漁業署召開「臺灣西海岸永續漁業推動平臺」。
向海致敬的實質作為
我國雖有許多公共政策的參與管道,但多是單一部會、短期及片面模式,導致各方聲音沒有交集,公部門往往「分工不合作」,遇到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通盤檢討,漁業問題亦是缺乏宏觀層面的跨部會應對能力;
2021.8.11由漁業署召集第一次「臺灣西海岸永續漁業推動平臺」會議,除了民間團體與會外(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中華鯨豚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竟沒有任何其他官方代表出席,然而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枯竭,絕非漁業署一個三級機關能夠獨立並一次解決,因此,在本會創辦人文魯彬先生的建議下,漁業署副署長同意廣邀相關部會,並承諾將此平台定調為常設型會議平台。
2021.12.29第二次平臺會議便增加了能源局、國海院、海保署、環保署、水試所,加上主辦單位漁業署共6個政府機關,另有多位國立海洋大學的專家學者,並有離岸風電產業協會代表,一同釐清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枯竭的原因,會中學術單位報告近年來漁業資源調查發現、各政府單位也就本身立場表明用海需求、環保團體及漁民代表提出各自的擔憂,在同一個場合,大家面對面釐清問題,幾乎所有有關單位都在場也無從逃避,所產出白紙黑字的紀錄,也將是日後政策在執行、檢討及修正最好的依據,這便是蠻野心足力促此平臺成立的初衷。
有效益的解決問題
藉此平臺持續地召開會議,讓議題的各個利害關係人有管道得以暢通無阻地進行溝通,一同討論政策,實現民主制度中的公民參與,而且也方便各方交換及表達意見,同時提供公私部門雙向(或多向)的溝通橋樑,使政府治理效益有效提升;利用此平臺收攏各方意見,針對特定議題/對象做整合,找出大家的共識,進而公平、永續地分配海洋資源並推動復育行動。
附註(公私部門關注重點及工作要點整理)
保育團體
鯨豚及海洋生態保育、開發案對海域影響、累積效應、政府有無能量追蹤環評承諾。
漁民
工業污染造成漁源枯竭、海域開發改變漁獲習性、風電政策限制航行或禁漁、風場與漁場重疊而被迫轉型、漁業署是否會在漁/電衝突中替漁民爭取權益,以及漁業轉型的配套機制。
業者
離岸風電開發政策、各項措施增加成本、技術及法規可行性。
公部門
(a)國家海洋研究院:
是否能在開發前完成海域基礎調查、離岸風電開發商所擁有的海洋環境監測資料是否資訊公開。
(b)農委會漁業署:
漁民權益、補償是否能協助漁業轉型和漁村發展、風電收益收購刺網/補助休漁等。
(c)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各海域開發行為對海洋生物及環境之影響。
(d)環保署:
應實施環評的開發行為,是否皆符合環評承諾及相關環保法規。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施仲平/許馨庭 執筆 2022.01.13)